佛教的《楞严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楞伽经》、《涅盘经》、《梵纲经》等,都明确提倡禁止肉食。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一些出家人就奉行素食。南朝梁武帝萧衍(464-549年),作为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,于511年颁布《断酒肉文》,以皇帝的权力命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。他认为佛家弟子要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,不仅要禁绝食肉,而且还要禁食可能影响到清净心的“小五荤”或“五辛”。此后,吃素就成为汉传佛教最明显的特征,佛教为素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。所以在国内谈及食素,必定会让人联想到持斋念佛。
实际上,我国的本土宗教-----道教,也要求信徒素食。道教是一个重生、乐生的宗教,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,如同人类一样,万物同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。《太上老君戒经》明确指出:“一切众生,含气以上翔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。”人类没有权力杀害任何动物。道教典籍明确把禁止杀戮动物作为一条戒律。如《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》说:“第三戒者,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,当行慈惠以及昆虫。”人类残杀动物,就造下很大的孽障。《太微仙君功过格》指出:“食肉故杀性命食者为六过,买肉食之为三过,违禁肉故食为六过,误食为三过。遇斋日食之为十过,食后入坛念善为十过。”千百年来,道教一直提倡素食并且实践着这一理念。前几年,笔者在山东泰山参观碧霞祠,亲眼看到道士吃的都是素食。所以说,大多数国民误以为“素食”就是信仰佛教,这确实是一种偏见和误解。
中华民族本有的素食传统,再加上佛教、道教的大力倡导,我国的素食传统得到极大弘扬。据史料记载,从南北朝、隋唐开始,经宋、元、明,到清朝,我国多次出现素食鼎盛的时代。
中国素菜文化在花色品种、选料精细、制作考究及风格等方面,决不亚于荤菜。特别是寺院“香积厨”的素菜,不断改进提高,色香味俱全。据记载,少林寺曾用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、元世祖、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。629年9月,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功,亲率魏征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。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“蟠龙宴”招待唐太宗。公元1292年4月,元世祖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,少林寺为元世祖特设“飞龙宴”,多达90道素菜。
到了清朝,御膳房设有“素局”,负责皇帝斋戒素食。光绪年间,素局就有御厨27人,他们能用面筋、豆腐、蔬果等原料,做出数百道风味各异的素食。御厨选拔于民间,年老退休后也回到民间,这样,就促进了民间素食餐饮业的发展。如清朝的御厨年老退休离宫后,就开饭馆或传艺他人,使素食御膳也流传于民间。辛亥革命后,清朝灭亡,更是有一批御膳房素局的名厨流落于民间,开创了各自的素食事业。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刘海泉,他曾为慈禧做过素食,清亡后到民间开设了“全素刘”,成为北京最有代表性的素食餐饮,“全素刘”制作的“素鸡”、“素肚”等素食影响久远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全素刘”改为“全素斋”,刘海泉一生吃素,活到104岁,他的儿子刘仙云先生也注重素食养生,活到了96岁,均无疾而终。
在我国的封建社会,有些高级官员也基本上以素食为主。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常年食素,善写诗善绘画,世称其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其所作诗,多山林清逸之气。《旧唐书》说他“斋中无所有,惟茶铛、药臼、经案、绳床而已”。“香饭青菰米,佳蔬绿芋羹”(《游感化寺》),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赋予王维慈柔清静的心胸,笔端流出超然出尘的韵致。如在他的《戏赠张五弟諲三首》诗中所见,“我家南山下,动息自遗身。人鸟不相乱,见兽皆相亲。”以及“青苔石上净,细草松下软。窗外鸟声闲,阶前虎心善”。这种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远非“甘此膻腥食”(《赠李颀》)的“世上人”所能体味的。
《北梦琐言》记载:“唐崔伺中安潜,镇西川三年,唯多素食,宴诸司,以面之类作颜色,有象豚肩、羊肩、脍炙之属,皆逼真也。此人比与梁武。”这位崔姓地方官,镇守西川3年,爱好素食,即使招待下属,也用面粉加工成的各种素肉食品。
元代张光祖在自己的着作《言行龟鉴》记载:“范忠宣公平生自奉无重肉。”这位范忠宣是谁呢?就是北宋着名政治家、军事家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——范纯仁。他于皇佑元年中进士,历任吏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、观文殿大学士。他一生很少吃肉,以粗茶淡饭为主。
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才气超逸,因慧眼识素食而享寿八十五,晚年鹤发童颜,仍然耳聪目明。他的《戒杀诗》写道:“血肉淋漓味足珍,一般痛苦怨难伸。设身处地扪心想,谁肯将刀割自身。”
在《陆游集》中,赞叹素食的诗有数十首之多,如:“唐安薏米白如玉,汉嘉栮脯美胜肉。”薏米和木耳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滋补品,陆游认为四川的薏米和木耳比肉还好。“菘芥煮羹甘胜蜜,稻粱炊饭滑如珠;上方香积宁过此,惭愧天公养病夫。”吃素可以养病,陆游喜欢吃素,是为了延年益寿。新鲜蔬菜干果,是陆游最感兴趣的:“白苣黄瓜上市稀,盘中顿觉有光辉,时清闾里俱安业,殊胜周人咏采薇。”新上市的黄瓜切片,用糖醋拌,很爽口,莴笋切片炒或切丝用麻油拌食,香脆可口。这些都让陆游喜欢不已。
古人一般把食素与修身养性、回归自然联系起来。如清人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里所说:“声音之道,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,为其渐进自然;吾谓饮食之道,脍不如肉,肉不如蔬,亦以渐进自然也。”